close

Red wine in Morozoff

“Timeline” 的中文到底是什麼,我想了好久。

這個英文單字,以前在讀書時最常在討論作曲家生平時聽到這個字。過了好幾年後,在截然不同的情況下又開始常常接觸到它。Facebook 應該有把它發揚光大和讓它的使用度普及化。

在一些人陸續換到 Timeline 後聽到不少哀號聲,剛開始負面的評論遠遠多於正面的,所以我就小心不要換到 Timeline。過了一段時間,還有點小驕傲的以為我是少數還在使用舊的界面的人,看了看才知道我想太多,哈哈。那是在堅持個什麼勁。就這樣,我也加入 Timeline 的行列。

沒想到我還比較喜歡“時間軸”呢。

出於好奇,將視窗一直拉到最下面,看看我是哪一年啓用臉書帳號的、誰是我的第一位臉書好友、早期與朋友的互動和留言,像是挖到寶似的驚喜不斷。有幾個晚上,還卯起來倒著回去看每個月的狀態更新和打卡紀錄等。果真就是一個時間軸,過去幾個月做的事、說過的話、朋友的身影依時間順序一幕幕浮上眼前。倒帶中。

假如說,此刻就有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問我最近過得好不好,我想,一邊看著臉書一邊做解說,可以最有效率的回答他的問題。

至於要將真實的自己表露的多少,就依做解釋時的心情而定。

太久沒更新部落格,覺得很可惜,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似乎記憶沒這麼好了。不過還好在 iPhone 和 Facebook 同時使用雙管齊下之下,留住回憶了。

以前偶而聽到有人說臉書好可怕,它真的讓很多無緣人成了有緣人(不要是孽緣就好,哈哈),可能是怕劈腿被發現吧。身邊也會有朋友不喜歡被標記等,剛開始完全覺得無所謂,在不知不覺中我也開始有了一些無謂的忌諱。

包括莫名的忌諱、小心地標記、該不該承認等這種複雜又幼稚的情緒和心情,這種不能實際上傳到網路世界的無形東西,在看著時間軸回味時其實都會回來、都會記得。覺得很不可思議。

今天用這張照片裝飾我的新文章。這個星期的東京太熱,經過幾番掙扎後決定還是不出門,下午一個人在家發呆、喝杯紅酒時拍的相片。原本想貼到臉書上,但為了不要“又”被誤認為是大白天就開始酗酒的酒鬼,想想後還是作罷。

用 Morozoff 的布丁杯喝紐西蘭紅酒,看著我的時間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meshu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